我们是「找零电台」
「文字找零」000
侬好,这里是Change.fm「找零电台」,一档兴趣使然的泛设计类播客节目,漫谈关乎设计的林林总总。我们期待以一手视角串联二手经验,融合设计、科技和生活的语境,分享(设计)同仁基于当下的反问与回应。我们的口号是胡扯但不瞎说,反思但不反动,叛经但不离道。
谁,这么有空
由于本电台目前属于最低可行性的产品,所以凑了两位主播以满足谈话类节目的底层需求。
小林锅贴:徘徊于商业与非商业间的00前新钝设计师/未来思辩业余爱好者/产品与策略出身目前主攻UX/学了一堆虚头巴脑的理论在舒适圈外遭受社会洗礼/怕生喜欢自嗨/自嗨爱去逛百货大楼
克莱蒙特:误打误撞进了设计圈里的五行缺设计的理工男/秉持着缺啥补啥的朴素唯物主义继续在美国刷新着设计三观/把自己揉进设计理论和商业实践/狼人杀职业上帝/笑点极低(普遍共识)
为什么建台
小林锅贴:世界是流动的,一刻不停歇的。当“改变”这一动作被常态化,所改变的事物、改变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也容易被大环境下的社会规则淡化。
18年12月我开始工作,投入了商业创新的洪流,成为了助力科技浪潮下的一份子。因为之前在荷兰读书时接触到了包括Speculative Design(思辩设计),Social Design(社会设计)和Design for Ethics(设计道德)等或多或少涉足商业范畴之外的设计实践,我逐渐了解到了设计的边界其实可以延伸的很广。有趣的是我所学的专业恰恰是商业战略设计,于是在灰色地带徘徊的我在脑中打响了无数次关于“设计是什么”,“设计师可以担任哪些角色”,“现代社会架构和秩序下设计何以自居”的争论。
彼时(While in San Francisco),好友克莱蒙特仍在湾区某艺术名校追逐学业,我们经常(一个月一次这样)会交流上述问题以及有的没的,也讨论彼此都关注的播客内容。这便让我萌生了创建电台的想法,并邀请了克莱蒙特加入,毕竟他比较闲。建台的初衷是希望督促自己保持对当代社会的敏锐感受力,而实际上我承认这不过是自己不甘追随于潮流的主观吐槽。
克莱蒙特:马丁的早晨没有马丁就又是一个昨天,一样的日出,一样的街道,一样的喧闹,一样的回忆。索然无味的躁动不安推着我去琢磨为什么需要不一样的设计,谁是设计中的用户。琢磨着就想到了远在地球另一边琢磨商业战略设计的小林,就开始有的没的观点的交流,由此在不安于索然无味的everyday当中筹备了电台。(词穷)
再,啰嗦几句
Change意为改变,也意为零钱。如此精妙的一语双关立马就被看上当成了电台的名字,实则是一种寄托。
寄托/个人对于环境的改变
“我”身为奇妙“大”世界中的平凡“小”市民,能对社会环境做出何种程度的改变?之前在代尔夫特就读时曾因为项目采访过Roy Bendor教授,当时我问道面对科技大行其道的智慧城市方案,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可以做点什么。Roy提出了“与世界交互”的理论,他觉得每个人的一举一动,购买的物品、选择的品牌都会对周边的人造成影响,以此类推层层叠加。而如果可以找到一个正向的起始点去尝试,就有可能助力积极的改变。而常态是,发现阿基米德支点的人只是凤毛麟角,但是我们都可以尝试去寻找。好比<火花>里神谷对小德说的,“只要曾站上过舞台的人,都有其存在的必要。今后所有的漫才都和我们有关联。”可以看出本电台是及其积极向上的。
寄托/‘改变’自身含义的改变
科技不是中立的(以后会讨论),但改变可以是。改变不需要否定当下,也不需要定义何为更好,更不需要逆流历史进程。改变只是一种回应方式,也许是审美疲劳后的一时兴起,一次戏谑的选择或是百无聊赖的玩笑。道长称其播客节目<八分>“不保证成功,不一定有用”。同样对于‘改变’也不必预设和苛求其结果,特别是统一性的那类。真实生活更像一个打乱的100x100魔方,比起工工整整我想看到的不同的可能性,哪怕只是转动一下。
“不力求 ‘更好’ 的改变”
本电台便定位于此,像一块零钱对于生活的作用,面额虽不大但保不齐会派用场呢;)
节目类型
电台的节目初期主要会以小林和克莱的对谈扯皮为主,具体效果还属于旁观者迷当局者亦迷的阶段。目前正在一拖再拖地筹备第一期的录制中,争取不烂尾。后期计划会邀请一些嘉宾,再后面会印T恤和帆布包做徽章,开设会员,还有办线下活动。欢迎大家关注本台公众号以获取更新,不过别太期待了。
Ciao